强化“三个认同”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核心价值观是根植于人们的内心,根植于历史发展需要,是物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上层建筑,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对人们思想引领、行为倾向、态度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

,,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全面进步是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过程。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青年大学生是最富有活力、激情、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群体,是社会发展建设的生力军,是永葆昂扬向上青春斗志,建功立业的重要力量。因此,,积极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各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文化认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思想”指个体在成年或接近成年之时,经由社会化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指导自己行为的一套价值理念或观念系统。思想认同是大学生基于自身的价值取向,对于社会主导价值的接受、选择与认定,是对社会价值规范的一种自觉的接受与遵循的态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地不断加深,社会各个领域的交流也越来越多,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世界多极化成为目前的常态。西方“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涌入我国,。青年学生作为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理念较快的群体,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加之,他们正处在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外来思想、思潮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大学生接受何种思潮,以哪种思想作为指导自己实践的指南,,。就高校而言,要充分发挥调动多部门在内的力量和积极性,采用多种多样的途径、形式,、精髓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传递出来。不断强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愿望要求和自觉行动,在学校形成强大精神支柱和基本道德规范,。

情感认同是社会成员真正愿意接受核心价值观的标志,,是人们行为的催化剂。,要得到认同,必须要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密切结合起来,并以感性化的形式呈现。情感认同,要以情动人,把价值观的内涵深入到人们心灵,形成共识。,是一种情感希冀,一种情感归依。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只有满足了低一级的需要后,才有动力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如今,随着物质条件的丰富和满足,人们的需要更多体现在追求的质量上,希望过高品质的生活。精神需求、情感需求成为当前追求的重点,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亦是如此。

 高校要培养和增进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就要经常关注学生,深入学生中间,可以通过“三进两联一交友”“民族生导师制”“家访”等途径,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状态,了解青年学生缺乏什么,需要什么,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满足不同民族学生合理正当的需要。只有满足了他们的现实需要,才能增进广大学生对祖国的信任感,。此外,要大力挖掘学校范围内、学生群体中的榜样和先进事迹,选树典型感染、激励各民族的青年学生,讲好校园故事,传播校园正能量。

文化认同是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在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融合了人们的各种认同,从而阻止了不同的认同之间因部分认同的背离或异特性而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文化认同关乎人们的基本道德规范、信仰价值,。当前,文化的类型纷繁多样,不同的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不同的影响。新疆高校由于学生生源不一,民族成分相对较多,受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不同,文化在地域内存在复杂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一客观事实,在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中处理好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在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中引领整合社会思潮,做到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

具体而言,高校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民族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随时随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加深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载体作用,拓展高校对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的空间和方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不断提高不同民族大学生对中华多元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文化观,、深远、持久的动力保障。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