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混合班、强化班为什么这么牛!三任浙大校长来告诉你!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在浙大,有一种不一样的班,叫做混合班、强化班、巴德年医学班……
  混合班培养出了许多一流的学者,现任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就是第一届混合班的校友。、浙江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光子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何赛灵(国千人)、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郑俊(长江学者)、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周如鸿等人。一个班级就群英荟萃,混合班实力可想而知。
  强化班又称ITP,,这个班级的特点是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强力创新意识、优秀创新素质及创新技能的高科技产业经营管理创业型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本土智慧,足以担起名族兴衰重任的未来企业家。这个班里已经涌现出了个推CEO方毅、穿衣助手CEO顾莹樱、Mobvista CEO段威、游戏多CEO陈艺超、茶马古道CEO沈勇良、友盟CEO叶谦、华旦资本CEO张洁、E宠商城CEO肖宇等一大批优秀的创业者。
  巴德年医学班全称“浙江大学医学院巴德年医学试验班”,又称为“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试验班”,实行“八年一贯、两段完成”的精英培养模式。,获得非医学类本科文凭,同时完成临床医学基础、生物化学等33个学分的医学预科课程;然后进入医学院学习。读完8年直接获得博士学位。巴德年班的学生一半是通过招生直接录取的高分考生,另一半则从医学试验班类(7年制)的新生中选拔。这个班的高考录取分数常年居浙大各专业第一位,今年考生平均分高达720分(高出浙江一本理科分数线103分)。

  以上所有班级,,,是实施英才教育、培养优秀本科生的一个重要基地。也是浙江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这些班为何这么强,让浙江大学的三位校长跟你说一说。


创新人才培养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
主要完成人丨潘云鹤,路甬祥,韩祯祥,吕维雪,吴健
主要完成单位丨浙江大学

  《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第11期,刊载了潘云鹤、路甬祥、韩祯祥扥人的合作撰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从主办者的角度将这一精英教育的典范呈现在世人面前。该文荣获“2005 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浙江大学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以“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育理念为主导,将因材施教与强化培养相结合,将知识复合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以1984 年首创的混合班和在其基础上成立的为平台,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本科培养进行了 20 年不间断的探索和实践。从更新教育理念,改革培养模式入手, 注重知识的交叉复合, 建立了厚基础、宽口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和自主型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加强教学建设, 实行专业导师制, 整合课堂内外培养环节,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和交流,着力培育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引入竞争机制,完善管理体制,为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了朝气蓬勃、 张弛有度的发展空间。 通过这项实践,不仅构建了以宽基础、交叉性、研究型、个性化为特征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了一批出类拔萃的英才,而且对全校的本科教育在课程体系改革、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和实行本科导师制等方面起到了有力的推动和示范作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与时俱进的实践历程

  从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历年进入浙江大学的新生中不乏天赋较高,素质较好的学生。为了培养面向 21 世纪能开拓科学前沿的创新人才,充分利用浙江大学既有实力雄厚的工科,又有历史悠久的理科的独特优势,1984 年秋,学校创办教学改革试点班——混合班,在入学新生中选拔 5%优秀工科学生,将不同专业的学生“混合”在一起,按照“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和“起点高,内容新,进度快,着重培养能力”的指导思想实行破格培养。
  这一举措突破了长期以来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要求平均化的束缚,着力发掘优秀学生的潜力,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使之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思想的更新,学校对混合班的培养模式进行适时更新和不断完善。在混合班创办十周年之际, 学校将混合班的培养目标调整为: “起点高、基础厚、能力强、努力培养创造欲”。在注重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适当降低了对教学进度、难度的特别要求,强调知识面的宽、专、交,加强了学生自主性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1998 年浙江大学实现四校合并后, 成为国内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一,也为深化教育改革提供了条件和机遇。为了促进知识交叉复合,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1999 年,学校创办“本科生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 在全校理工农医各专业的本科二年级学生中进行开放式选拔,组成“强化班”,以现代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为核心,围绕创新、创业所需的经营管理知识结构搭建和领导、 组织能力的培养, 实施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自 1984 年创办混合班,通过学校五届领导班子、三任校长的亲自主导和师生们的共同努力,浙江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中不断进取。2000 年,学校在混合班和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的基础上,,并将混合班的模式推广到文、理、工三大类的优秀学生,进一步加大了教学改革力度,我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也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总体改革思路

  在广泛调研、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学人才培养方案和美国 MIT、哈佛等大学优秀人才培养计划(Honors Program)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浙江大学对优秀学生的培养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鲜明的改革思路:


1.以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育理念,培育具有高尚人格、创新创业能力和开放性知识结构的人才;
2.以自由选择专业和个性化培养的完全学分制取代按专业招生和按专业培养的传统模式;
3.以让学生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具有持久竞争力为培养目标,知识的培育走一条宽、专、交之路;

4.以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学习气氛为重点,激发学生的热情、激情和创造力。


  按照这一改革思路,、重基础的前期教育和自主型个性化的后期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学生进入学院,先按文、理、工三大类,用一年半的时间进行基础和平台课程学习,然后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主修专业,并实行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培养。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基础与专业、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经历了二十年的实践,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核心。
  为探索研究型大学本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同时给予优秀的本科学生以更多的选择性,,并在交叉复合的知识内容以及学生的规模上进行拓展。
实践内容与特色

1.构筑宽基础,促进学习自主化
  (1)建立重基础、宽口径、模块化的新型课程体系。、选修课程体系和文、理、工三大类的二级平台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体系。在学院一级平台上设置了数理化生物等通式课程以及英语课程和人文社科类课程两个特色模块,突出基础宽泛、文理渗透和强化英语能力的培养。文、理、工三大类二级平台上设置了一系列专业基础模块,如在工科类的二级平台上设置了数学、电类和计算机课程等模块,增加学生的自主性选择空间。
  (2)实行专业导师制。学生在专业培养阶段,实行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培养。导师根据学生的特点、特长和志向指导学生制订专业学习计划,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通过导师制,学生的学习将不再是单一的课堂教学,课堂外的学术活动、课题研究、工程设计或参加社会实践将成为开发学生潜力、培养综合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2.注重知识交叉复合,培育创新创业能力
  针对学生知识单一、创新和创业意识与能力薄弱的缺陷,吸收和学习各国著名大学培养高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先进经验,浙江大学在国内首创了一种全新的本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在全校各专业的二年级本科生中进行开放式选拔、组班,以现代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为核心,围绕创新、创业所需的经营管理知识结构搭建和领导、组织能力的培养,实施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经过五年的建设和实践,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和培养体系。通过优化课程设置,突破传统教学方式,提出挑战性案例, 让学生走出课堂开展调研活动, 回到课堂汇报、辩论;除组织名师授课外,还通过教授介绍,学生主动跟进的方式,广泛联系高新技术园区和一流企业,打造了强化班见习平台。新颖的教学和有效的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力,无论是学生在历次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的突出成绩,还是在本科毕业后深造或工作单位给予的高度评价,都表明注重知识交叉复合、培育创新创业能力的特色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3.整合课堂内外培养环节,引导研究性学习
  通过创建开放式的教学和实践环境培养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能力。
  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形成包括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在内的新的教学体系。 门基础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省及校级的精品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
  在课程教学中鼓励并推广研讨型课程。改变传统的仅由老师宣讲的呆板的教学模式,让同学们真正参与到课程的核心,充分调动同学查阅文献、归纳综合、创新开发等多方面的能力。目前,理科班的很多课程特别是物理、数学方向都纷纷开设了这样的研讨型课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实行专业导师制。通过学生与教授和研究人员广泛而有效的交流,并参与科研活动,不仅使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得以提高,更让学生们接受学者型老师研究和教学文化的熏陶和踏实肯干严谨的学术作风的润濡。这是培养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渠道。

4.拓展开放的国际化视野
  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从 2000 年起, 102 名优秀学生参加 “爱因斯特”国际交流实习项目,他们前往欧、美、澳、亚等各国参加了为期 2 个月到 1 年的学习和工作。通过参与该项目,学生们不仅增长了外国普通文化知识,积累了专业实践知识和技能,而且开拓了国际视野,丰富了学习经验。
,在 2002、2003年度已选派 100 名学生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英国利兹大学,通过学术活动、社会调查、文化交流和参观访问等形式,了解美国、英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等诸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实践和协作能力。
  在异国他乡的学习体验,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美、英、德等国大学以及相关学者教授也对同学们饱满的热情、优异的成绩和高质量的实习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为中国大学生赢得了一流的国际声誉。

5.营造竞争合作的成长空间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不仅仅是在智力和学术上的拔尖,更需要在生活、工作等各个领域表现出出色的合作能力、竞争能力以及沟通交往能力,因此人才培养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具有重要的影响。
  学院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滚动制”培养。在前两学期每学期结束后进行分流培养和择优递补。通过这一管理23机制,充分培养了学生对于竞争观念的认识,使被动地吸收知识变为主动地汲取知识,并为他们日后在各个工作学术领域成为拔尖人才营造了一种心理氛围。

  激励竞争,更需要推崇合作。学院引导学生自主成立了“多学科交流组”、“灵韵艺术团”等 10 个学生社团,近三年来学生参加人次达 5 000 余次,成为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渠道。学院充分发挥党团的组织优势,通过党团组织体系以及学生党团主题教育活动来引导学生的成长成才。混合 005 班在 2003 、 “全国先进班级” 光荣称号; 文科 001 班在 。


6.完善管理体制
  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是浙江大学长期以来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落实各项方案措施的重要保证。从1984 年至今的二十年历程中,学校五届领导班子、三任校长亲自主导,从教育理念、办班思想、课程设置等进行全盘考虑和指导。
在混合班创办之初,学校就指派校调研室、教务处、教育研究室等专人成立指导组,随后在校教务处专门设立教学二科,负责协调计划实施和其他相关工作。教学计划的制定、任课教师的聘任等由专门的教学委员会负责,学校拨专款用于课堂教学和试验条件的改善。
,学生人数从原混合班每年百余名的规模扩大为每年三百五十余名,为此,学校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包括教学管理、学生培养与管理、教师政策以及经费等作了进一步的明确和完善,保证了这项工作继续推进,并卓有成效。
创新之处

  本项成果的创新之处在于:
  教育理念创新。率先提出“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育理念,将因材施教与强化培养相结合,将知识复合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本科培养进行二十年不间断的探索和实践。
  培养模式创新。从创建工科学生复合交叉培养的混合班,发展到强化文、理、,构建了前期强化基础、复合交叉,后期导师指导、自主学习,以宽基础、交叉性、研究型、个性化为特征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和管理体制创新。1984 年创办将不同专业的优秀学生“混合”在一起实行破格培养的混合班,1999 年创办以交叉复合为鲜明特色的本科生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滚动制”培养。在管理体制上保证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的顺利实施。

  韩祯祥,1930年出生,浙江杭州萧山人,电工、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家。195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61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获副博士学位。1984年2月至1988年2月任浙江大学校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路甬祥,1942年出生,浙江慈溪人,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水力机械专业毕业,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机械系液压气动研究所研修,博士学位,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党组成员,中国科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校长(1993年-1995年)
  潘云鹤,1946年出生,浙江省杭州市人,浙江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工学硕士,教授,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1995年-2006年)
杭州浙江大学校友会公忠坚毅•创领未来
  杭州浙江大学校友会是由在杭州市的浙江大学校友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经过7年的发展,现已联络社会各界校友10万余人,每年组织各类校友活动近千场。组建了金融、创业、地产、单身、户外、摄影、电影、读书会、亲子、女性、美食、马拉松等数十个校友俱乐部。

【联系方式】
电话: 0571-87283527
邮箱: zjuhz@zjuhz.com
微信公众号: zjuhangzhou
地址: 杭州市西湖区天目山路327号合生国贸中心5号楼5楼

本文来源:
官方网站:http://ckc.zju.edu.cn/Alumni/
认证微博:
官方QQ:1879520065
更多院友咨询,请扫描微信订阅号二维码: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