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A的意思是注册会计师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8 23:00:13

这是「我日」公种号


101 篇文章


欢迎点赞分享,谢绝擅自转载


授权私聊,注意节操


每次「旧文重发」时都会注明「旧文重发」,但评论里永远有人问,「这是旧文吧?」


当然,这是对方的草率,但传递给我的信息是,「你的东西我压根没认真看」。


为了避免我的玻璃心受到重复的锤击,我放弃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的原则,我说了 3*3 一共是 9 遍。




旧文重发。旧文重发。旧文重发。


旧文重发。旧文重发。旧文重发。


旧文重发。旧文重发。旧文重发。




重发的原因有二:


一是很多人说,微博上的文章分享到微信非常不方便,链接也经常打不开。


二是很多人在公种号(没有错别字)后台留言「CPA」字样,但却没有收到任何自动回复,现在应该有了。你发「CPA」「注会」「注册会计师」「会计」「审计」「税法」等之类的关键词,都会收到这篇文章,液。


这是一篇 学习经验 文。


全文约 10000 字,阅读约需 25 分钟。






如题。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


证书长这样:


 

全文分这么几部分:


  • 一、流水账,我是怎么考过的


  • 二、个人建议,如果你考,我的一些看法


  • 三、私货,我为什么要考这玩意儿






一、流水账


1、CPA考试制度


这个考试被称为最难过的考试,我觉得很有道理。


它并不是很难让人通过,而是考起来让人心里很难过。


  • 首先它有6门课:


会计

审计

税法

经济法

财务管理

公司治理


这6门课可以一次通过也可以每年分别通过,每门课的考试成绩有效期为5年,也就是说如果你没在连续5年内全部通过6门,那么到第6年时第1年已经通过的那几门成绩就作废了你需要重新考。


其实说实话并不难,但是很烦,有沉没成本,特别是考了一半时间和精力跟不上了,坚持下去不现实,半途而废又可惜。


所以考之前要想清楚。


  • 其次它还分两阶段:


第一阶段你在5年内通过6门专业课之后,下一年就可以开始考最后一门单独的综合了。


这个综合难度并不大,但是集合了6门课的所有内容,分上下午两张试卷,比较琐碎。


原先有一个规定是你要在专业阶段通过后的3年内通过综合,不然专业课就作废了。现在取消了这个规定,你通过了6门专业课拿到专业阶段合格证(并没有任何卵用)后,可以在你剩下活着的时间里任意一年选择考综合。


  • 最后,


考过了专业阶段拿到了专业证书,又考过了综合阶段拿到了上图的全科合格证书,你就是一名光荣(个蛋)的注册会计师了。


然后你大致有3条路:


  • 1)如果你像我一样是闲得蛋疼,那么从此CPA就跟你没什么关系了。你正式成为一名「非执业」的注册会计师,证书保存好将来可以放在骨灰盒里。


  • 2)如果你正好在某个会计事务所工作,那么你就可以(好像是2年后)申请成为「执业」注册会计师,你就有资格在各个公司的审计报告上签字,证明审计报告内容真实可信,同时可以以此为职业赚钱谋生。CPA证书对于审计从业人员来说,还是有一定含金量的。当然了,这条路是没有尽头的,类似的证书非常非常多,比如ACCA、CFA之类的。


  • ,那么非常推荐你找到人把你的名字挂在某个所里,伪装成一名「执业」注册会计师,让别人用你的名字在审计报告上签字。换来的好处MS是每年2W块RMB(现在行情有可能看涨了吧,毕竟房价都翻番好几次了),顺带的风险是如果这份报告出了什么问题,,CPA人员是要附带经济赔偿责任的。虽然我没听过类似的真事,但祝你好运吧。






2、我的考试节奏


2010年

    考了3门,会计、税法、经济法

    过了2门,会计和税法

2011年

    考了1门,经济法

    过了1门,经济法

2012年

    考了2门,财务管理、公司治理

    过了2门,财务管理、公司治理

2013年

    考了1门,审计

    过了1门,审计

2014年

    考了综合

    过了综合

结束


多说一句,这几门里,我觉得如果再考一次,合理顺序应该是:


  • 第1年,会计(难)、审计(一般)、税法(一般)

  • 第2年,财务管理(难)

  • 第3年,经济法(简单)、公司治理(简单)


原因是:


  • 会计和审计高度相关,而审计其实并不难,所以一下过了省心。

  • 第一年动力足,最好搭一个难度中等的税法,这样后续还有4年时间剩下3门,轻松多了。

  • 最不建议一开始先过经济法和公司治理,太简单了,过了之后剩下一堆难的,然后动力又不足了,很容易杯具。






二、个人建议


1、报考准备


该准备什么请自己上网查,呵呵。


这里说的准备主要是心理准备。


上面说了,CPA是一个让人考起来心里非常难过的考试。


  • 首先,它的内容比较无聊


有的我个人觉得很有趣,比如税法、审计,有的异常无聊,比如公司治理、经济法,而且大部分是直接记忆的,其实复习过程相对是无聊的。


不像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或者画个画啥的,除非是从业人员学以致用,不然装逼都没地方显摆,内部动力不足的时候,容易坚持不下去。


  • 其次,它的整个周期一般来说比较长


有很多比较拼的人是一年6门全通过的,在校学生为多。一来时间充裕,二来可能职业方向明确要及早做准备。这样就很赞,推荐这样。


但一方面很多人是边工作边考,另一方面一年6门容易流鼻血,所以正常情况下,普通人一般是用2~4年时间全部通过。


未能一次全部通过就必然会导致一个问题,一鼓作气再三衰三而竭,时间周期拉越长动力越不足。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意志力还算不错的人,考到第3年都动摇了,特别是我考过了也没有任何卵用,哈哈。


定要做好心理准备再下水,虽然它报名费很便宜,但时间是最贵的。


  • 最后,是给自己预设好完成或退出路线


分几年考,每年考哪些,过了怎么办,没过怎么办。


特别是要有「止损机制」,比如考了几年之后通过了几门,还是否要坚持下去,一定要想清楚,而且每年调整。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随着时间推移,很多东西可能都要重新考虑了。


说实话我最后坚持考完,其实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如果某一道题当时选错了,或许就中途放弃了。






2、制订整体时间计划。


这个是最最重要的,制订的时候一定要符合「SMART原则」。


Specific          明确

Measurable    可测量

Attainable       可达成

Relevant         与使命相关

Time-based   基于时间规划


比如「先赚一个亿」这种目标,其实跟「今年先过6门」这种目标的可行性,估计差不太多。(我的意思是,都不难,对吧)


相关复习网站有都有很多建议,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时间安排来自行决定。


下面给出一些方向性的思考,不一定对,供参考:


  • 预留足够的提前量


两个方面:一是了解自己的实力,二是了解自己未来的时间安排。


比如你觉得自己一年过2门分3年过完没问题,那么最好第一年努力过3门。同样,比如你觉得自己往后几年都和今年一样闲,那也要今年多过几门再说。


因为越往后不确定性越大,风险控制越难,这也是财务管理和审计科目里比较核心的一个学科思路,现金永远是价值额度波动最小最可靠的资产。


  • 根据情况随时调整


即使制订了计划,也要随实际情况改变,这就像会计里每个季度都要盘点存货和固定资产一样,计划永远是赶不上变化的,如果报了3门但时间不够了,果断放弃1门把剩下2门争取通过。


有句鸡汤叫,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用来给自己打鸡血的时候还好,但对于最终目标的实现未必有实质性的帮助。


我个人的看法是,在你选路的时候你要自己选,到该跪的时候你要重新自己选,跪也行不跪也行,但不要因为之前的选择干扰你现在的决策。沉没成本不应该作为未来收益的权衡。


  • 不要贪多,少就是多


在复习每门课的时候,不要看得太细,这个说法可能有点怪,但考虑到大部分考试的人可能是学生,学生有个毛病就是爱记忆每个知识点,其实得不偿失。


审计这门课的核心思路就是,这个世界是我无法完全掌握的,于是我设计去掌握那些相对容易掌握的部分,以使我对整体结果有相对大的把握。


把有限的精力平均投放在相对无限的知识点上,殆矣。


要有重点,有主次,该放弃的就放弃,集中火力打在最重要的点上。360的周大炮有句话很形象,用手推大象推不动,可同样的力气用针尖推大象,大象能跳起来。


这三点其实就是所谓的「互联网思维」:



早做准备,快速试错,少就是多



大道相通,都是一个意思。






3、选择合适的复习方法。


我其实不知道哪个方法是普适的,应该也没有这样的方法,所以只介绍一下我的方法,供参考。


  • 3.1 配合中华会计网课看教材


应该不会有傻觉得这是广告,对吧。


我6门专业课都听的是中华网校的课,最便宜的那个套餐,好像包含了基础班、强化班、串讲班、冲刺班啥的,个人感觉很不错。


  • 3.1.1 四大报名半价


报的时候记得找一个四大的朋友,让他们帮你报,他们公司半价。这个除了省钱之外,还能提前认识一些未来可能的同行,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多么苦逼,看看你还愿意不愿意接着考。


  • 3.1.2 同科目共享账号省钱


报的时候最好找几个当年正好考多门相同科目的人一起报,比如都考会计税法,两门课都买了用同一个账号登录,约好时间今天我看会计你看税法,明天反过来,只要不是同时登录,不会被服务器踢下来。这个除了省钱之外,主要是互相有个监督和鼓励,当然我是不需要的,我是一个孤独的人,我身边基本上没有考CPA的人,也没有人知道我在考CPA。


  • 3.1.3 大部分课程是没用的


基础和强化,两个看一个就够了,如果你想稳就看基础,你觉得自己牛逼就只看强化。串讲没毛用,直接看冲刺,大概看看就行,不看也无所谓其实。


  • 3.1.4 课程最大的意义,在于摆脱书本


书上的内容大部分是废话或者你理解不到位,直接看专业考棍给你讲,效率大幅提升。比如我看税法的时候,经常听到老师说,好的提下来的20页大家翻过吧,不考,感兴趣的可以自己下来看看。我从来没看过,我税法考了应该是70多,够用了。






  • 3.2 作为笔记本的教材


说是摆脱书本,但书还是最重要的载体,需要把所有自己明白的和不明白的体现在书上,方便最后快速翻阅来回忆内容。


  • 3.2.1 全程开2倍速


老师们年纪都大了,而且是为了方便所有人都能听清,所以说话巨慢。个人建议是全程开2倍速,大大节约时间。有的年轻老师说话很快,可以酌情给到1.8倍速,就当练中文听力了。


大部分内容是能听懂的,听不懂的就反复听2次,还听不懂就先过吧,你听不懂别人也不懂,考试也不一定考,想那么多干什么。如果是重点,你迟早会弄懂的。


开快速还有个好处是,能够快速吸收大量知识,有结构的知识是会自己融会贯通的,你走得越快,贯通的机率就越大。


而且万一最后没贯通,怕什么,网课啊,老师又跑不掉,让他再给你重讲100遍。


  • 3.2.2 不要用笔记本,写书上


很多人喜欢一句话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都理解错了。这句话不是说你想要好好学习所以就要买一个好漂亮好漂亮的粉红色小本本还要在上面画上爱心和微表情好可爱好可爱的呢,太他妈傻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想把事做对,就要用对的工具。纸不过是一个外部工具、信息载体,其意义在于帮助人能够更好地记忆。笔记本是工具,人才是目的,再说一次。


那干嘛不直接把笔记记在书上,这样所有的知识点都天然地聚在一起了。书上已经有的,直接划出来,不行折个页。书上没有的又很重要的,写书上,怕不好找写便利帖上,帖在相应书页处。


如果你已经明白的知识点,你抄到笔记本上,浪费时间。如果你不抄,未来你忘了还要回书上找。不划算。不过这是我的看法,不一定对。






  • 3.3 买东奥的习题册


中华网校的老师确实牛逼,但再牛逼的老师也是人,难免出错。中华网校有很多网上习题,没时间就别做了,同样的逻辑重复两次,意义不大。做东奥的习题册,两大团队交叉验证,再出错的机率就小得多。


  • 3.3.1 买轻松过关系列一


这个系列有好多本,一是带知识点讲解的,二全都是题,后续三四好像是小册子我没买过,感觉没用。我比较懒,一般喜欢手里只有一本书,所以全是题的我觉得找不到系统讲知识点的有点不爽。


而且没必要做那么多题,CPA就那么点东西,难度在于广不在于深,题海战术不一定有用。


  • 3.3.2 善用线上答疑


东奥习题册还可以,买了书送张卡,卡上有账号密码可以登录网上的答疑区,有不懂的上网一查肯定有人问过,看回复就行。实在没人问过你直接留言问就行,24小时内一般有回复。回复的也是一帮菜,有时理解还没你深刻,你可以和他们吵一吵,增加自信心。


当然了,作为初学者,你也问不出什么牛逼问题,所以大部分时候答疑都是靠谱的。可能有人喜欢去固定的CPA学习者论坛里交流,我觉得交流都是凭兴趣,人家没收你钱,肯定不如收了钱的上心。个人看法,不一定对。


因为是填之前的坑,有关心CPA到底怎么复习的人问的,所以写得有点啰嗦。


简单总结一下,就是:


买当年正规教材、报中华会计网课、买东奥轻一习题、上在线答疑社区。少看书,多听讲,题不在多,做完弄明白就可以了。






4、设计固定学习场景。


学习是一个需要付出很大意志力的过程,而开始学习也是一个需要付出很大意志力的决定,这两句话放在一起就是:


学习就是不如不学习爽。


为了避免把可怜的人类为数不多的意志力浪费在决策阶段,能更好地投入到吸收新知识的过程上,建议构建一个固定的学习场景。


这个场景包括了: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比如我,每天晚上下班了,如果开始有空的时间早于8点,我就要在自己桌子上学够2个小时,至少要看完总长200分钟的视频课程(2倍速),一周工作日至少3天,周末每天至少6小时。习惯了就好了,反正也不是天天这样,也就那几个月而已。


整体时间点上,我不太建议提早复习,到时就全忘了。一般是离考试还有3个月左右(门数越多提前量越大)再开始复习,可以参考网课的时间点,基础课全出完了,就可以开始准备了,最晚不要晚于强化课已经出完了才开始。


好,我感觉我已经说得差不多了,好啰嗦。如果还有没说到了,单独再说吧。






三、私货


作为一只互联网产品狗,我为什么会去考CPA?


比较长比较无聊,主要是一些备考的心路历程,和对于「学习到底有什么用」的胡思乱想,不感兴趣不建议继续往下看了。

 

我是一个混互联网的商业产品经理,俗称产品狗,基本上跟注册会计师CPA这种东西离得是很远的。


我有次跟自己讲了一个冷段子说,互联网广告产品经理为什么需要关注CPA?


因为只关注CPC和CPT和CPM是不够的。


哈哈哈哈我知道别人肯定不会笑因为听不懂。


考CPA也算是阴差阳错无意为之,为什么要考CPA?


  • 一、不是为了做会计或者审计,因为钱太少了。


周围会有人,特别是不了解情况的长辈会说,啊这个考试很厉害,你考过了就能当会计,进四大,到时能赚很多钱。


哈哈哈,其实也不算是行业歧视吧。实事求是地讲,四大赚钱确实还可以不算低。不过近几年金融危机、经济不景气,同时互联网又持续地泡沫增长,所以进四大跟进互联网相比,性价比实在是有点低。


哪怕在互联网行业里,做的是产品狗而不是程序猿,说实在的也比做审计强太多了。


拿事实说话,比如我自己,在互联网待了不到5年,年薪百万,而且并不突出,我身边很多这样的人。但我那些学会计进了四大的同学,相比之下苦得一逼,一年到头加班也就是区区年薪30、50万,挺惨的。


  • 二、我本人其实不喜欢会计这个学科或职业


本科时接触过会计学,当时就觉得这是什么东西啊,真是太无聊了。这个学科毫无存在的必要啊?


开发一套足够强大的系统,直接实现智能账目管理,那根本就用不着会计。同时技术确保了无差错,所以也用不着审计。


当时年少轻狂,甚至都不屑于去问老师这个问题,现在回头来看,真是「拿衣服」。正好顺便回答一下当年自己的蠢问题:


会计存在的必要性,在于很多账目的处理是灵活多变的,客观上存在人工调整的需要,甚至有做假账的需要。


同样地,由于不同的会计处理可能都是合理的,而企业必然是不老实的,所以审计这一环节就必不可少。


不能理解会计和审计的核心价值,从而觉得会计和审计毫无存在的必要性,这样的人只能是因为目光短浅和自以为是。对,我说的就是当年的自己。


  • 三、莫名其妙地我就开始考了。


我不喜欢会计,也不准备做会计,但当时身边有几个同学都在准备考注会。


据说这是最难的考试之一我,当时就有点蠢蠢欲动,想要装逼。


同时,我是一个越讨厌什么,就越想弄明白自己为什么讨厌它的人,所以也想对会计多一些了解。


最后,当时快要工作了,对于五险一金个税房产税什么的毫无概念,客观上也需要多了解一些。


于是,我就脑子一热报了三门,阴差阳错过了两门,形成了巨大的沉没成本,只好硬着头皮全考完。





 

考CPA有什么用?


简单粗暴地来说,


对我,没什么用。


既不能拿来换钱,也不会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什么直接推动作用,甚至也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连用来装逼都冒着被别人当成是神经病的风险。


所以在真实生活里,基本上没什么人知道,我作为一个产品狗在考CPA,并且还考过了。


但有次我看了一个演讲视频,是已经死了的乔布斯,当年在某校毕业典礼上说的。


我记住了两句:


  • 一是stay foolish stay hungry。

  • 二是说,你生命中的很多事情,你顺着去看似乎没什么用,但当你多年之后再回头来看,所有事情都会串成一条线,它们都是有意义的。大概是这样吧,原话不记得了。

 





一、求知若愚


乔布斯说的第一句,我当时听得心潮澎湃,让我想起两个场景:


场景A


有次发展心理学课上,老师做一个随堂小实验,关于生命中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


我突然发现,有那么一瞬间,我想要自己一个人一辈子呆在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里,什么也不做,只是不停地看书。


也不是为人类做什么狗屁贡献,我就是想要看看历史上那些真正有思想的人,都在想些什么。


场景B


有次看了 奶牛Denny 的一篇长文,其中提到了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


留出独处的一小时,拿一张白纸,开始不停地写出闪现在你脑海里的,你认为你活着的意义和目的。


一直写一直写一直写,写不出来了就休息一下,再接着写。直到当你写出一个像「咒语」一样的词。


这个词,你平时经常见到。你觉得它就是空话、套话、废话,可是此刻,你像使用「冥想盆」一般,抽离了脑海中所有其他的杂念。于是你意识到,这就是你活着的意义、你存在的目标、你生命的价值,这一刻你情不能已、痛哭流涕。


你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哪怕你永远无法实现它,你这一辈子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已经无憾了。


上帝保佑你,希望这几个字不是「活捉林志玲」或者之类的什么东西。


说实话 Denny 说的这个办法有一定道理,不过我自己试的时候没有成功。


因为我怎么写也没有痛哭流涕,不过我倒是找到了一个有可能是我自己人生意义的东西:


「去发现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


事实上写出这几个字之后,我还又写了一些其他的东西,看着这几个字也没有那种明确的「就是它了」的感觉,也没有背景音乐、也没有慢镜头回放、连面部特写都没有,总之和我想象的男主角从此走上高歌猛进的人生大道的情节发展不一样,也没有史泰龙把头埋进海里做俯卧撑、李连杰剃了光头在少林寺挑水砍柴练拳练棍、甚至是林志颖留着中分跟着还没长残的释小龙练习左砍树右砍树的那种气氛。


我只是模模糊糊地觉得:嗯好像可能也许或者这就是它了吧。


考CPA没什么用。


学那些会计、税法知识,也没什么太大用。


但反正如果没学的话,当时那些时间也未必会用在正事上,说不定都在想着怎么活捉林志玲这种事。这样来想,虽然没什么明确的用处,但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坏处。


所以考就考了。





 

二、串成一线


乔布斯说的第二句,我当时听得若有所思。


可能我的生命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到那个地步。所以我没能从个体经验层面上,感受到他话里的含义。


但我深知这句话一定是对的。


「凡是存在的必将灭亡,只有过程才是永恒的。」


人类是一定会灭亡的,所以想要留下什么东西是没意义的。


但不管世界上有没有上帝或者真主或者,人的生命的唯一意义,就在于体验。因此所有的经历都有意义。


从最世俗的角度来说,考CPA特别是复习税法和经济法的时候,我对五险一金和个税房产税都有了相对系统的了解。


工作面试,特别是在面对互联网公司的HR时,你随口说出五险一金的比例和应税额度的认定,确实会让对方大吃一惊。因为大部分技术理工男对此几乎一无所。知实事求是地讲,在涉及到自己的钱的时候,无知绝对不是福。


后来做商业产品时,或多或少会涉及到财务流程。在跟财务人员讨论商业产品收入的确认时,随口说出一些,诸如「应收账款转预收账款以前年度调整递延所得税」等会计知识的时候,也会让对方很讶异。


倒不是说让对方觉得如何就方便自己装逼,而是说在涉及到与自己工作紧密相关的事情,不管是绩效评定还是KPI考核时,我都希望自己能掌握所有细节。


而产品狗工作的一大部分,说白了就是信息沟通和项目推动,当别人觉得或者误以为你可能对细节很了解时,整个项目的推动也会变得更顺畅。

 





以上,供参考。


希望对你有用。







< 长按图片 - 识别二维码 - 关注 >

sunplantist

/ sun-plant-ist /

/ 太阳-种植-家 /






相关阅读


别人家孩子,只是运气好而已


为什么说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已经死了?


毕业找工作很迷茫,怎么办?


分答04:关于「学习」,是一生的信仰


分答05:关于「工作」和年薪百万


啦啦啦,种太阳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