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中国金融监管新框架 名家汇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8 23:00:13

为了达到多重目标下的“次优选择”,央行需要一手减负,一手加责。所谓加责,即央行应该在宏观审慎管理方面承担更多责任,加强与市场沟通等;所谓减负,则是应该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协调推进改革,过度承担改革与发展之责是央行不可承受之重。




沈建光/文


,,,也引发的日益激烈的讨论和论战。


如今,,支持者与反对者皆有不同见解。在笔者看来,,第一个层次是是否应该调整,。第二个层次是如何调整,成立国家层面的金融稳定委员会、,成立超级央行均是备选方案。



仅第一个层次即是否应该调整而言,:


第一,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可以看到,,伴随着近年来大资管时代的到来,混业经营趋势不可逆转。然而,,导致金融市场机械分裂,。实际上,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已为我们提供经验教训,当时次贷产品横跨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产品设计,。


第二,现实危机拉响警报,,将酝酿更大风险。确实如此,今年7月发生的股灾令人不寒而栗。当时证监会为防风险,大力清理配资,但对于银行、信托、保险等其他金融行业究竟有多少资金进入、市场杠杆水平如何并不清楚。,并加剧了系统性金融风险与救助成本。而早在2013年6月,也发生了令人瞠目的货币市场流动性危机,俗称“钱荒”,更由于央行与金融机构之间沟通不畅,一度导致银行间隔夜利率一度飙升至接近30%,。


第三,后,国际经验显示央行在宏观审慎方面的地位增强,。例如,,,赋予央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责,。,不仅大小型金融机构均由美联储管理,。而欧债危机之后,,。


第四,部门利益之间协调困难,“一行”与“三会”之间、“三会”内部之间往往存在着目标不一致,。从行政级别来说,“一行三会”都是部级机构,彼此互不隶属,任务不同。而由于不存在隶属关系,在核心职能存在冲突和矛盾之际,协调便会异常困难,导致金融风险积聚。例如,央行与银监会方面,,,而银监会则担心冲击到银行利润。正如上文所提,此次股灾的出现,恰恰反映了三会之间内部信息交流不畅,目标存在差异的局面。


第五,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要求。以来,决策层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力度空前,如资本项目方面,今年央行宣布境外央行、国际金融组织、,并在沪港通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深港通;汇率市场化方面,央行完成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改革;利率市场化方面,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等等。伴随着人民币加入SDR,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水到渠成。而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地位的提升,,以适应更加开放的国际化战略,防范金融风险。


第六,央行作为金融体系流动性的最后提供者,,才能改变当前只能获得零散化的信息碎片的局面。,,利用信息优势,及时干预和应对,避免事后救助以及相当昂贵的成本。


第七,金融创新,。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决策层的态度从最初观望,到如今大力支持,并提出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而此前著名学者谢平亦提出互联网金融概念,认为此次互联网指导意见指出互联网其实提供的是平台服务,其在信息、数据、产品、服务、渠道可对接很多金融业务,每一种业务都可以衍生出独立的机构,然后在网上有效地整合。、,。


第八,容易造成宏观政策的叠加效应。一般而言,货币政策往往需要根据经济周期的变化做出相机抉择,但从过去经验来看,由于银行业面临央行与银监会两道关卡,两种力量相互作用下有时政策会产生叠加抑或是削弱的效果。比如,通胀高企,经济过热之时,货币政策需要维持偏紧基调,,便会造成力度过大的局面。而此前一段时间,经济下滑,货币政策更加积极,,存贷比等指标反而成为金融机构难过的关卡。两者作用相互对冲,导致最终货币政策效果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扭曲。


上述一些原因逻辑清楚,论证有据,。当然,对此笔者也发现也有一些反面的声音,笔者亦罗列如下,以其在调整过程中,充分考虑反对面的合理性,寻找相对占优的方案。


,用机构变更代替深层次的改革,浪费人力物力,达不到改革目。其实际上道出了更深层次的改革目标,即不应是限于形式上合并,更重要的是推动全方位的改革,否则可能造成改革重点不明,效果不佳的局面。但笔者认为,,相关的配套改革,如国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法制建设等需要协调推进,方能达到良好初衷。


二是“一行三会”合并重走老路。“一行三会”分立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不可否认,,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于整顿金融秩序,防止金融系统腐败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正如上文所谈,大环境已经发生变化,金融混业经营大趋势下,,需要应时而变。


,各机构专业水平已经大大提高,。在笔者看来,上述观点亦被现实所击倒。虽然各自专业水平已经提升,但股灾与钱荒都显示,仅局限于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于防范金融风险意义有限。相反,,还是三会并入央行,原有的专业技能都仍会得到发挥,对此无需过度担忧。


四是央行作为最后贷款者,,集所有权力于一身,容易产生道德风险。但正如汇金公司副董事长李剑阁在近日演讲中所提,。,但有金融稳定任务,如果仍然利用碎片化信息,毫无疑问将增加央行的最后救助成本。


。对此讨论便如同硬币的两面,增加制衡的反面便是容易出现协调不畅;而结合上文逻辑,即无论是增加制衡也好,专业性较强也罢,抑或是降低道德风险也可,在危机已经频繁发生,且损失不断加大之余,仍旧持有上述传统观点恐怕已经站不住脚了。


六是央行目标越多,越不利于传统的货币政策目标实现。以来的国际经验表明,各国央行的政策目标已经走向多元化,。而货币政策目标历来多元化,不仅包括低通胀、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创造适度的就业机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甚至承担金融稳定与改革发展。


如何协调上述目标,,央行会通过多目标函数加权考虑货币操作以满足六大目标。而笔者也曾提到,为了达到多重目标下的“次优选择”,央行需要一手减负,一手加责。所谓加责,即央行应该在宏观审慎管理方面承担更多责任,加强与市场沟通等;所谓减负,则是应该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协调推进改革,过度承担改革与发展之责是央行不可承受之重。



,那么,寻求更佳的调整方式便迫在眉睫。当然,目前对于下一步如何调整,学术界与政府决策层并没有提出统一意见。归纳下来,大致有以下三种途径:,比如在国家层面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从更高层面协调“一行三会”;,;第三是仿效危机后国际央行改革最新经验,将“三会”并入央行,采取超级央行模式。


毫无疑问,上述三种途径,均是对现有制度的改进。从三种方案涉及到的利益重新分配、部门调整以及人员调整来看,三种方案依次从简入繁,对应的推进难度亦是从易到难。相比之下,笔者更倾向于第三种方案


原因在于,对于第一个方案,,协调“一行三会”,笔者对其效果存疑。要知道,,早在2004年,。而2013年钱荒发生不久,,试图使之起到协调各方,防范风险的作用。


然而时至今日,,意义有限。按此逻辑,如果仅是在机构松散的情况下将“一行三会”合并在大决策机构之下,各自内部利益与各部门目标不改变,激励机制没有形成,与此同时,,期待微观基础分散而决策机构进行专业性判断,帮助多方协调,难度颇大,亦有些理性化色彩。


对于第二种方案,,。,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无法改变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与信息不对称方面的困局,一旦危机发生,成本必然较高。


实际上,。可以看到,危机之前,英国由金融服务局(FSA)对银行、证券、,但的爆发,,取消了FSA,。FSA前主席特纳勋爵更是在操刀改革时提到“在一个完美世界中,我宁愿希望我们能够在2005年或2006年的时候就完成这项改革”。


对于第三种方案。虽然其利益牵涉更深、部门调整、人员变动更多,但改革更为彻底,与国际化发展方向更为接近。一旦完成,,帮助央行获得信息优势,降低最终贷款人的救助成本,并有助于宏观审慎管理的实现。


当然,正如不少有益建议所提到的,。在笔者看来,,即从横向、纵向、立向三个方位进行协调改革,方能发挥作用。


具体来看,所谓横向,,“三会”并入央行,在现有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立相对独立的金融稳定委员会,;所谓纵向,即为对现有“三会”投资者保护局合并,,;所谓立向,、,。


更进一步,,未来国有企业是否仍然存在预算软约束,,央行如何做好防止金融风险等,也关系到全国范围内的改革方案落地,如简政放权、国有企业改革、财税改革,甚至从本质上来讲,涉及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治国理念,远非简单机构合并便可万事无忧。


从长远来看,。全国范围内的相关配套改革牵一发动全身,,只有多重改革协调推进,,确保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初衷。


作者为瑞穗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