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数学备考指南&非数学也应该看看这种学习方法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嗨,各位猫粉们。今天是4月10号、8点8分,猫猫有一次准时相约。今天终于完成了论文的最后修改工作,长舒了一口气。其实,最近挺累的。最近写论文一直不太顺,有时候竟然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强迫症。论文本来已经修改的差不多了,但是,总是觉得还不太满意。强迫自己查阅资料一遍又一遍的改写。终于在今天,算是彻底完结了、


中午吃饭的空挡。有个同学,19考研的。在微信上问我,考研数学应该怎样复习???实话实说,我是文科出身,考研的时候也不考数学。自然而然的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想想咱总不能被人问住吧。所以约了一个学数学的同学大致写下了他去年的备考经验。


虽是数学方面的,但是个人觉得不学数学的也应该进来看看。或许你可以把它恩想给 你的朋友。


01
April is finally coming
考研数学备考指南!


一、选用的资料


  • 张宇36讲(高数18+线性代数9+概率论9)

  • 张宇基础和强化班视频

  • 张宇1000题

  • 张宇真题大全解



二、关于看视频



看视频和做题的比例应该保持在1:1左右。

具体如何表达我记不清了,但是我记得他特别强调过这句话。我也是这么做的。并且,如果你能谨记这句话,你就不会陷入无休止看视频的状态。

而看视频,究竟看什么?这是造成差异的很大原因。我以张宇2018年第一次极限的视频为例,作如下说明:





这张表我相信大家都还记得,当时讲极限定义的时候,让大家填空。张宇老师讲解了如下的两个例子:





最后,有一个作业:





那是我最开始复习考研,当时我一路听,一路记笔记,一路点头,觉得自己听得很明白了,看到这个『作业』嗤之以鼻:这不就像函数改改参数一样吗?


但是由于第一次复习,我拿出一张草稿纸,随便挑了个 ,结果写得磕磕绊绊,一会儿回去翻翻前面讲的例子,一会儿又涂涂改改。然后,我开始意识到,动笔的重要性。我暂停了视频,从 开始,往下写,当我写了10个左右的时候,我停笔了,我知道我真的明白了,不用写完了。



很多时候,包括我自己看视频的时候,容易出现『虚假专注』。什么意思呢?就是视频听得很认真的样子,笔记不断抄,但其实没怎么听进去。比如,我已经会用一种方法计算这题了,但是老师这里讲了另一种方法,这方法比原来的简单,但是理解起来要困难一些。这时候,我们很容易因为自己已经会繁琐方法而开始觉得面前的内容不太重要,然后从头到尾抄完了老师的笔记后,实际上真正应该学习的『思路』却因为走神根本学不到了。


解决这样的问题,我建议大家意识到后即刻倒退视频,回到你印象中刚开始走神的地方,重新集中注意力,这一次在老师给出『第一步步骤』后,不妨立刻暂停视频,花上不超过5分钟时间,思考下一步可能是什么思路。有时候你会发现,你利用这5分钟,也许已经用这种方法将题目解出了;如果你没有解出题目,则继续听老师讲下去。无论如何,这5分钟帮助了你重新跟紧老师,拉回他的面前。甚至,在一些涉及到计算的地方,当思路已经讲的差不多的时候,我强烈建议各位自己把题目算完,然后和老师对答案。这个过程是一个练习计算的过程,如果看着老师算完,连简单的计算也是抄写老师,那么这种努力是真的没什么效果的。



三、关于笔记



记笔记的目的不是『欣赏』。诚然,欣赏可能是激励大家继续记的一个方式,但是就考研而言,笔记最重要的功能是回顾。而我认为,回顾的目的是:将不理解的内容反复阅读,直至理解;反复阅读后仍不能理解的地方,通过多次回顾进行强记。


因为就初试而言,数学复习依然是应试型复习,强记不失为一种手段,但强记的数量不应太多,对于基础的内容,一定要做到理解。


如何检验自己的笔记已经掌握到位了呢?很简单,在一章结束后,请你自己拿出一张纸,略掉所有的习题,写出一份这章中的笔记线路。


现在有很多同学也许正在复习极限。那么当这一章你看完视频后,合上笔记和书本,你还能不能记得最开头张宇老师的本章线索?





如果记得,说明复习完这一章节,你头脑里脉络至少是清晰的。

更进一步:25个定义里,随便报一个,你能否快速正确地写出?3个性质(唯一、保号、有界),能否流畅地从书写到证明独立完成?计算这14分,共有多少种类型的极限,分别用哪种方法?


再进一步:极限计算中,我做的比较不好的是哪种,需要小心的地方有哪些?讲过的例题里,我现在能够独立完成哪些?把例题再拿出来做一遍,你会发现,有的题目你好像根本没有理解到位。







当时做完这件事后,我质疑自己:这里面很多你都会了,为啥再写一遍?浪费时间?

后来我想明白了,会不会真的不是在脑子里过一下能够确认的,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重复书写一遍会的,我就当复习巩固,也许它不一定能够起什么巩固的作用,但至少它成为我筛选遗漏知识点的一种方式。


这样的自我总结性笔记,我认为是最有价值的。因为他证明了你真实学习到的东西,从你的手中写出,你自己也会感到非常安心。



四、做题的目的



笔记也记了,视频也看了。下面自然是说做题。做题的目的在我看来——

前期(10月以前):熟套路(3-8月),练计算(9-10月)

后期(10月以后):做陈题,防再错。


熟套路的部分因人而异。比如在骇人听闻的中值定理部分,我深感能力有限。除了2017年的那道很简单的题以外,其他的一些题,我基本上都要看一眼答案才会有思路;而有些题甚至阅读答案都需要很久才能理解,这种题目,谈何自己独立完成?在经历了几天纠结以后,我决定,放弃中值定理的证明大题(一般会出现在试卷的19题附近),如果考到,只做一问或者写写框架思路不打算能有多少分。但除了此题以外的其它的题目,我认为对我而言都是没什么思维上的难度的。有的同学也许会卡在级数、积分等等,但是却在中值定理上思如泉涌。我认为,在8月以前,大家还是要努力去理解一些难题,熟悉一些你可能不曾想过的套路。对一些看完比较有感触,也觉得自己的理解比较到位的,可以做个标记,多看几次,尝试把这种套路变为自己的技巧;对于理解不是很到位或者仅仅是看懂一些皮毛的题,也不妨适当放弃(目标140+请忽略)


练计算真的太重要了。道理大家都懂,但是依然要不断强调。高数的计算,真的可以简单到口算,又可以复杂到一步步笔算。特别是一些习题,算到最后你可能不敢写答案:

如2002年真题:





而线性代数的行列式变换,更是需要大家沉着冷静,胆大心细。粗心的同学,必须不断在做题中调整自己的心态,进入做题的状态。这些调节,都需要很多的时间,因此,真的不要看一眼题,有思路,就不做了。便它看起来毫无技术含量,但做对他没有任何捷径,唯有不断做题,不断调整。


甚至还有一些题目,看似列式简洁明了,没啥难度,到了计算上可能远不如你想像中那么简单。所以,请从椅子的靠背上坐起来,不要再慵懒地欣赏参考答案的解题步骤了,动笔算,不停算。我记得最后一个月,我每天都在重复刷线面积分的题(虽然考场上还是做错了。)


有时,计算过程中,我甚至知道自己在用一个很『笨』的办法,觉得自己一个小式子的结果用了好几步才搞出来,但是后来发现,慢就慢一点,没那个脑子总有那个毅力,慢一些还能够保证自己每一步都精准。


关于粗心犯错的问题,有可能成为很多同学的头疼之处,甚至一做题就紧张,怕自己粗心出错,然后继续粗心,最后感到挫败。我推荐这一篇知乎的回答,希望可以让大家从心态上改善自己。承认粗心也许是先天的,但我们可以做更多来降低它造成的损失:


做陈题,防再错。

做真题过程中,也强烈建议大家用几张A4纸,将一些小的知识点(如梯度、旋度等)和一些属于你的总是忘记的知识点,简洁地记录在A4纸上,我称此为『考前摇一摇』系列。我认为考试前一天晚上的复习,你应该丢掉所有的大本书,仅保留这几张纸在桌前。一条一条地过,当你把这几张纸上的知识点一一看过一遍后,会很有信心地走上考场,考数学前最后一天仍能够保持一份沉着冷静的笃定心态,自然是有利的。下面是我的『考前摇一摇』:





五、一些心态上的问题


1  今年到底难不难呢?


很多同学特别会纠结这样的问题,我去年也一样。但是,你可以思考这么一个问题:

即便你花了很长时间纠结,得到了答案:今年数学一定不难。又怎么样呢?


难道你就不需要复习了吗?况且,你怎么可能得到所谓的难与不难的答案呢?每一年,都有高分,无论难与简单。难与简单是很主观的事情,如果我们非要客观地说哪一年卷子简单,哪一年卷子难,那么唯一可以参考的也许就是『平均得分』了。


那么,卷子简单,分数自然是不会低的。这时候,120分和125分这5分的小差距,或许能够拉开一大截。一个填空的粗心,能够让你无缘。并且,我这里说的是全国平均分,在一些热门的高校的热门专业,分差带来的影响,也许会更加极端。这时候,你确定简单是好事情吗?


而试卷难了,曾经你眼中的高手能做10题,你只能做5题;现在,高手只能做7题了,而对你却没有啥影响,你还是只能做5题,但是这差距就缩小了。高手发现自己只能做7题,心态爆炸,结果还做错另外两题,于是你们有可能得到差不多的分数。这时候,你确定难不是好事情吗?


回过头看,我们更应该做什么?无论简单还是难,我们要把自己的底线守住:属于我的,一定会出现在试卷上的那5题坚决坚决不能做错。而这与试卷难度没有关系,试卷简单,我一鼓作气,剩下的题也尽力作对;试卷难了,我做完这5题,佛系一把(注意是考场上做不出来了再佛系,不是复习时候佛系!),也达到了我的预期。

那么,下一个问题来了:我到底能做几题呢?


2  我到底是什么水平呢

这也是很多同学纠结的来源,当大家看到目标院校的分数线时候,没有概念!

我记得当时我妈看到去年分数线后,打了个电话给我,第一句就是:『你觉得你能考多少啊?』


这一问我懵了!当时还在看极限,你说我怎么知道我能考多少?这时候,我终于意识到,和高考不同,考研没有模拟考试,没有学习分析,周边同学的参考(『哦,我也没怎么复习』——最后考140)。


所以,我们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掌握节奏。掌握属于自己的『度』。其实,直到你开始做真题(一般10月后),你才会对数学成绩有真正的概念。在此之前,你需要做的是找到一种『判断的能力』,什么意思呢?就是拿到题目,定位到知识点,快速分析这道题的范畴:

  • 一眼看穿型:这种题一定会有,且不少。就是题目很直白地告诉你:求极限、求积分、求微分方程解;又或者是题目已经在参考书中出烂了,但是可以用来考计算、用来考基础,因此毫不避讳地继续出这种题。

  • 稍加包装型:这种题大多数都是加一层应用题的包装,有时候是套一个函数的外衣,这样的题在读完以后,大约需要20秒的时间来定位书本上的知识点,如果复习充分,也是问题不大的。

  • 与我无缘型:这种题又分两类。

    • 第一类是阅读一遍连题都读不懂,读了几遍才读懂题目意思,然后发现想要将问题转移到知识点和学过的套路上感到无比困难,并没有清晰地指向某某定理、某某公式;

    • 第二类是一读就知道自己做不出的。这种题通常是在考前,大家放弃了某些自以为不会考或者像我直接放弃中值定理的题,于是一读完题,就知道这题考的是自己的痛点。


上面说的这三种类型是因人而异的,需要大量的做题后才能形成自己的类型库。并且,有的题可能在你第一次接触时,属于稍加包装,结果当你做了很多次后,你已经自带去包装属性,一眼看穿了。


上面这些话是想说:不要一直纠结自己能考几分,能做多少题;更不要希望有人可以给你一个最高效的题库,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有些弯路你必须走

张宇的1000题中,很多积分题,我当时算一整天才算几题,答案的步骤有时候能写一面A4纸。我在他的博客下,看到很多评论同学也在里面提问一些积分题,然后看到一些大神,很顺利地解答了。当时我感到非常挫败,但是翻开考研31年的真题中所有的积分题,我没有看到那样的积分。并且,今年考研的积分题也只是一道常规的换元+分布,在我看来也是一眼看穿型。


我那段时间也许是有些浪费的。因为自己明明没有能力解出那样的积分,还要磨一两天,为了所谓的精神,所谓的不看答案,最后还是没有得到什么。但是,这段时间能省吗?不能。


我更不能告诉学弟学妹,大家积分就随便看看,不用做太多题。因为那两天中,我尝试理解了一些自己想不出的方法,这在后面的某些知识中,特别是三角函数的变形技巧、分式的变形上给了我很多的提示和帮助。因此,再多的学长学姐经验,都不可能帮大家避开所有的弯路,大家也要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自己所走的弯路。



其实,做很多事情都一样,执行力比努力重要很多。知乎上大神云集,考研这项事业也并不是新近出现的,各路经验、方法早已套路化,甚至成体系。问题是,明确的方法摆在眼前,执行力这东西只有你自己来监督和控制。有一处掉链子了,没事,回头补上就醒了;但每次都无意识地继续『前进』,最终自然无法通过检验。




猫猫建议贴


虽然我的专业不考数学。但个人觉得数学不太好学。除非你特别聪明。数学很难,从每年的平均分就能看出来。但是,数学再难,考研相对来说,基础题也占很大的部分。打好基础很关键!


真诚、质朴、用心。



跨专业难不难?19考研需要慎重看待这个问题。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