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上14种强化肿块汇总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阅读关键词:脑膜瘤、动脉瘤、海绵状血管瘤、脊索样胶质瘤、生殖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淋巴瘤


翻译张隐笛 李善杰

来源|新乡医学影像

原文《Brain and Spine Imaging Patterns》


1
脑膜瘤


脑膜瘤是除胶质瘤以外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女性好发,男女发病比例约2:1。脑膜瘤起自鞍结节或鞍隔,向下进入垂体窝,向上至鞍上池。在MRI上,强化鞍上肿块伴鞍隔增厚或受压,提示脑膜瘤,正常垂体腺可见。


矢状位T1WI+C示一小的鞍上强化肿块。注意视交叉受压;冠状位及矢状位T1WI示鞍上池内一等信号肿块伴视交叉受压;T2WI呈等信号


2
动脉瘤


动脉瘤起自Willis环或颈内动脉海绵窦,突入鞍上池和/或蝶鞍。在MRI上,大部分动脉瘤表现为鞍内及鞍上边界清晰、圆形肿块。动脉瘤MRI上信号取决于动脉瘤内血流速度及有无血栓形成。无血栓形成的动脉瘤在MRI上通常表现为典型的血管流空。然而,在这个病例中,梯度回波T1WI没有见到血管流空;有血栓形成动脉瘤内可见混杂信号环。


矢状位梯度回波T1WI示一低信号鞍上肿块,矢状位T1WI+C示一明显强化肿块;横断位T2WI示鞍上一混杂高-低信号混杂肿块,脑动脉造影示鞍上动脉瘤;矢状位T1WI示鞍上一血管流空肿块。


3
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是血管床的发育畸形,有报道表明有家族聚集性。海绵状血管瘤被认为是先天性血管性错构瘤,由近似内皮衬里的窦状集合构成,没有大量散在的正常神经组织。这些先天性异常血管连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大。约80-90%的畸形位于幕上。常见的幕上部位包括深部脑白质,皮髓质交界处和基底节;常见的后颅窝部位包括脑桥和小脑半球。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也可发生,但相对少见。它们通常起源于海绵窦并累及中颅窝。鞍上区罕见。


矢状位T1WI示鞍上区肿块伴其内高信号区,符合出血;横断位T2WI示鞍上区一混杂高信号病变;矢状位及冠状位T1WI+C示鞍上区一强化肿块


4
脊索样胶质瘤


脊索样胶质瘤为少见肿瘤,特发于下丘脑,第三脑室前部区域。它被命名为脊索神经胶质瘤,因为它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外观,让人联想到脊索瘤,快速染色表达GFAP。在影像上,表现为卵圆形,分界清晰肿块,呈均匀及明显强化;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稍高信号。


矢状位T1WI示鞍上区等信号肿块,T2WI呈等信号,矢状位及冠状位T1WI+C示鞍上及丘脑区强化肿块


5
生殖细胞瘤


生殖细胞瘤(病例1)


生殖细胞类肿瘤约占儿童颅脑肿瘤的0.3%-3%,约45%为生殖细胞瘤,该肿瘤最常见于松果体区,其次为鞍上区。在MRI上,生殖细胞瘤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等-稍高信号;增强病灶呈明显强化,注意,漏斗柄通常受累,致其增厚。


■ 病例1

冠状位T1WI示沿漏斗部走行的等信号小肿块,冠状位及矢状位T1WI示强化


■ 病例2

冠状位T1WI示鞍上区一强化肿块


6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是原发性胶质肿瘤中最常见、侵袭程度最高的类型,其发病高峰年龄是50岁及60岁,约占脑实质肿瘤病例的52%,占所有颅脑肿瘤的20%。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特征性表现为间变细胞包绕坏死组织(即所谓的假栅栏样坏死),这一特点,及有血管生成,可鉴别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鞍上及下丘脑区少见发生。


横断位T1WI示鞍上区一混杂信号肿块,横断位T2WI示一高信号为主混杂信号肿块伴囊变区,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T1WI+C示鞍上、下丘脑区一强化肿块伴中心囊变、坏死


7
下丘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WHO胶质瘤分级标准的制定包括核异型性,有丝分裂活性,细胞成分,血管增生及坏死。WHO I级包括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WHO II级包括低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WHO III级包括间变性星形细胞瘤,WHO IV级包括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鞍上、下丘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少见。


冠状位T1WI示鞍上、下丘脑区等信号肿块;冠状位及矢状位T1WI+C示鞍上、下丘脑区强化肿块,肿块内囊变、坏死少


8
下丘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下丘脑/视交叉胶质瘤呈现为鞍上池肿块病变。T1加权像等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高信号可能沿着整个视觉通路延伸,增强呈均匀强化。未经治疗的肿瘤内钙化很少见。双侧视神经星形细胞瘤与神经纤维瘤有关。


横断位T1WI示鞍上等信号肿块,冠状位T2WI呈高信号,冠状位及矢状位T1WI+C示鞍上、下丘脑区肿块见强化


9
下丘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伴种植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为WHOI级星形细胞瘤,很少表现为蛛网膜下腔或脑室播散。播散可能由于介入或手术干预时出现。肿瘤细胞通过脑脊液途径播散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播散的主要机制。


横断位T1WI示鞍上、下丘脑区一低信号肿块灶注意左侧侧脑室额角一等信号肿块;增强示下丘脑区肿块强化,左侧侧脑室额角强化结节考虑种植转移


10
 淋巴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可为原发,也可为系统性淋巴瘤血行播散。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更常见,鞍上区恶性淋巴瘤的发生率很低。在MR成像中,病灶倾向于圆形,椭圆形,或者呈脑回样,但很少见。典型者,在T1WI及T2WI上相对于脑灰质,呈等-低信号。由于细胞丰富和细胞水分含量低,高核浆比,这些肿瘤倾向于在T2W上表现出等-低信号,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弥散受限)。


横断位及矢状位T1WI示鞍上区一强化肿块,此外左侧颞叶及胼胝体区也可见强化肿块


11
 转移瘤(肾细胞癌)


脑转移瘤是许多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约1/3的癌症患者发生转移瘤。脑转移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比原发性脑肿瘤更常见。近来脑转移瘤的发生率似乎增加了,这可能是由于更积极的临床管理,导致生存率提高有关。此外,现代成像模式和新技术可以更好地检测脑转移性病灶。在成人中,脑转移瘤最常见的原发部位包括肺(50-60%),(15-20%),皮肤(5-10%)和胃肠道(4-6%)。转移到下丘脑区少见。


矢状位及冠状位T1WI示鞍上区稍低信号肿块,T2WI呈高信号,增强示肿块边界不规整


12
 结节病


中枢神经系统结节病倾向于发生在软脑膜。可累及下丘脑,视交叉和垂体。


矢状位T1WI示鞍上区及下丘脑区稍高信号病灶,横断位T2WI呈低信号,增强示病灶见强化


13
 血吸虫病


人类血吸虫病主要由六种寄生虫之一引起,血吸虫是血蛭,属于吸虫纲。与其他吸虫不同,血吸虫是细长的,但一旦它们寄生在人类泌尿生殖道或胃肠道的血管中,就变成圆形。他们需要一个脊椎动物和一个中间水栖蜗牛宿主来完成他们的生命周期。地理分布和导致人类血吸虫感染取决于有无合适的蜗牛宿主存在。血吸虫卵通常从体内排出,但大约50%的卵可以栓塞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导致宿主免疫反应和肉芽肿形成。肉芽肿在毛蚴成熟6天时开始形成并在2周内局限。最常见的部位是肝脏和膀胱。其它少见受累部位包括肺部,颅脑和肾脏。


T1WI+C示鞍上及松果体区强化肿块,累及双侧海绵窦


14
 结核


颅内结核病有两个相关的病理过程,结核性脑膜炎和颅内结核瘤。颅内结核瘤表现为结节,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常有强化。这些结节可单发也可多发,有占位效应及瘤周水肿,少于20%的病例可出现钙化。随其生长,结核瘤可以粘附在硬脑膜上,引起邻近骨质颅骨的骨质增生。


横断位T2WI示鞍上区一高信号病灶,FLAIR呈高信号,增强示强化肿块位于鞍上池并累及垂体柄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