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 偶像学长——李向楠:从学生到教授,每一件事都需要做到最好!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本期受访者:李向楠                采访者:任旭晨



李向楠,男,1987年生。2006年考入南京农业大学首届农学强化班,2014年获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学位,师从姜东授。2012至2014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联合培养,2015年-2017年获丹麦Villum博士后基金支持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受聘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并受聘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小麦抗逆生理及品质调优方向研究,发表SCI论文30余篇,总影响因子破百,主讲或参讲多门欧盟、国科大研究生课程,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基金委、丹麦及欧盟项目,是Photosynthesis Research和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专题编辑及多个SCI期刊审稿人。




从衡水到农强


2006年,刚从衡水实验中学毕业的李向楠学长怀着对车辆工程的一腔热血来到了南农,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却让他措手不及。当时南农正在筹办第一届农学强化班,也就是金善宝实验班的原型,这为他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我想,既然有机会在农业大学,就不妨去学农学,并把它学好。”这是当我问他“你为什么选择农学?”时他给我的答复。也正是这一次机缘巧合,开启了李向楠学长“开挂”一般的人生。

“因为那是第一届农强班,所以学院和学校都很重视,感觉很多人在看着你,所以就尽力把每一件事都做好,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李向楠学长说,作为第一届农强班,自然会受到更多关注,压力也自然产生了,这压力不仅来自于外界的期望,也来自于内部同学之间的相互竞争。

“当时我们班,只要是可以量化的东西,大家都想去做得更好,做到完美。”这样的竞争氛围放在普通人来看,也许是巨大的压力,令人无暇喘息,但给李向楠学长带去了不一样的体验



南农直飞哥本哈根


博士期间,李向楠学长去到了位于丹麦的哥本哈根大学,这是一所全球知名的高等学府,用李向楠学长的话来说就是“做学问的殿堂”。

刚去到丹麦的李向楠学长就见识到了北欧人的“高冷”,初期他是不适应的,但求学的迫切愿望让他顾不上那些,于是他很快就投入了科研的怀抱。

科研就是,反复的重复”他的这句话虽然简练,但确实道出了科研最真实的样子,也是当一个人做科研的时候面临的最大的困难——重复。后来他有了三年的连云港科研经历,因为抱有对科研的热情,他坚持了下来,繁琐重复的工作没有吓退他。

14年博士毕业后,便得到了丹麦Villum博士后基金支持去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他说,当时他申请的五个博士后基金中,这是唯一一个涉及农科的,所以得到了这个基金的支持他觉得非常幸运。



十年磨砺回到祖国


“我有一个人生的小理想就是在30岁之前成为教授。”——李向楠。30岁之前要成为一名教授谈何容易?但是,李向楠学长做到了。

当时中科大正在组建现代农学院,便找到了李向楠学长,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可那时候他还有丹麦的两年的合同续签,这可怎么选择?“他们(中科大)当时给了我很足的经费,我想了想,也是为了实现自己一直以来的一个小愿望,就没有续签丹麦的合同,回国了”。

回国之后,李向楠学长成为了中科大现代农学院的一名教授,而那时他才30岁。在如此年轻的时候就取得了如此傲人的成绩,令同辈的人羡慕不已,而他的成功或许来自于他的生活理念“做科研要踏实,要脚踏实地,要想尽办法去把它做好。”



后记


采访结束了,我对这位热爱收集旧物品的学长或者说老师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他虽然和我们有着十多岁的年龄差,但却并未因此产生沟通的鸿沟,相反,和他交流会感到十分的亲近,没有高高在上的距离感。

而学长也的确是一个谦虚的学者,他没有吹嘘自己的成就,而是更多的以一个学长的身份和你交谈,他会告诉你要去做好SRT;要去对未来做出打算;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属于自己的研究方向;要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最好……

他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前辈,一个老师,真诚的把自己经验传授。

他本应该像明月,受众星崇拜追捧,而他却把自己化为群星中的一颗,怀着谦逊的态度,把事情做得完美。

文字|任旭晨 姚一晨

图片|野蜂记者团

编辑 | 任旭晨

审核 | 王李春晓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